被骂了几百年,这丑书放现在就是官方模板!
被骂了几百年,这“丑书”放现在就是官方PPT模板!您还别不信,这事儿得从明朝皇帝的案头说起。
想象一下,您是朱元璋,或者他那位雄才大略的儿子朱棣。每天,雪片一样的奏折从帝国四面八方飞来,堆得跟小山似的。您打开一本,字写得龙飞凤舞,跟鬼画符一样,看了半天愣是没瞧明白这地方官是想请功还是想报丧。您这火“噌”一下就上来了,恨不得把写字这哥们儿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江山是打下来了,可怎么管?这庞大的官僚机器,每天传递海量的信息,靠的就是白纸黑字。要是这字都认不清楚,那政令还怎么出紫禁城?国家还怎么运转?乱了,全都乱了套了。
所以,一种“官方字体”的出现,简直就是历史的必然。它不需要多有艺术感,不需要什么风骨,它只需要一个核心优点:清晰、工整、好认。
就在这个时候,几位朝堂上的大佬无心插柳,把这事儿给办了。永乐年间,朝中有三位姓杨的内阁大学士,权倾一时,人称“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爷不仅官做得大,字也写得一板一眼,特别规整。
皇帝看着顺眼,下头的官儿们能不学着点儿?这叫上行下效。
朱棣还亲自发掘了一位“标准制定者”,叫沈度。这位老兄的楷书写得那叫一个漂亮,匀称、端庄,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朱棣一看,龙颜大悦,当场就封他为“我朝王羲之”,让他包揽了朝廷的各种金榜、诏书的书写工作。
这下可好,有了官方认证的“模板”,天下的读书人还不赶紧跟上?
这种字体,后来就被叫做“台阁体”。说白了,就是流行于中央官署(台阁)的一种书写风格。它的特点就是方方正正、大小一致、乌黑光亮,每个字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您可能会说,这字也太没个性了,呆板!没错,从艺术角度看,它确实是呆板,甚至有点丑。可人家压根就没想跟你玩艺术。
它的使命,就是在信息传递中,做到零失误、高效率。一份奏折,皇帝一目十行就能抓住重点;一道圣旨,传到最南边的边陲小镇,当地的小吏也能一字不差地念出来。这,就是台阁体的功劳。它是一件工具,一件保证大明王朝这部复杂机器能顺畅运转的、无可替代的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朝廷可从来没下过一道命令,说“你们考试、写公文,必须用台阁体”。那为什么它能风靡全国呢?
答案就俩字:现实。
您是一位寒窗苦读十年的举子,进了考场,面对决定你一生命运的科举考试。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结果一手狂草,考官翻了半天,眼都花了,心里能不烦?一烦躁,大笔一挥,给你个中下评等,你这辈子可能就交代了。
反过来,另一位考生,文章或许平平,但一手漂亮的台阁体,卷面整洁得像印出来的一样。考官一看,心情舒畅,觉得你这人态度端正、做事严谨,印象分就上去了。说不定,就因为这手字,你就鲤鱼跳了龙门。
换您,您怎么选?
所以,读书人学台阁体,不是为了艺术,是为了饭碗,为了前程。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是一种最聪明的生存策略。
当然,后世的文人墨客,尤其是清朝那帮玩金石考据的大佬,没少挤兑这“馆阁体”(台阁体在清朝的升级版,更加僵化)。康有为就痛心疾首,说这种千人一面的书法令人的思想都变得僵化、毫无生气,是国家衰败的象征之一。
这话听着有道理,但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就好比你指着一把干活用的锤子,骂它为什么不能弹出肖邦的夜曲。锤子的使命是钉钉子,不是搞音乐。台阁体的使命是传递信息,不是抒发个人情感。
明朝的文人,下了班回到自己书房,照样可以铺开宣纸,挥洒笔墨,学王羲之的飘逸,学颜真卿的雄浑。公家的事用公家的字体,私人的空间里,艺术的灵魂照样可以自由飞翔,这两者根本就不矛盾。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审美,去苛求古人。台阁体的出现和流行,恰恰说明了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和精细化的阶段。它不是什么艺术的倒退,反而是行政效率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说到底,台-阁-体就像我们今天电脑里的宋体、黑体字。你不会用狂草去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也不会用篆书去发一封工作邮件。在追求效率和清晰的领域,规范永远大于个性。它或许没有灵魂,但它能把事办成。这,就够了。
股市怎么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