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聆听青年之声
青春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有这么一群青年
以热血为墨、以行动为笔
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今天
文昌团团带您走进这些
有关青春与奋斗的故事
看他们如何用奋斗诠释青春价值
以担当践行时代使命。
愿这些鲜活的榜样,
能点燃你我心中的火种,
共赴这场属于青春的接力!
程婉婉
展开剩余88%照亮青春成长路的“燃灯者”
1996年出生的程婉婉,是文昌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战线上的“燃灯者”。作为五级法官助理,她以“法理为基,柔情为翼”,用心、用情处理着每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案件,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护航青春之梦,做实司法为“苗”,维护公平正义。
在民事案件中,她书写公平正义,面对校园暴力案件,她果断向失职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用法律硬核守护未成年人权益。在抚养费纠纷中,她主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学习海南方言,配合法官深入实地调查、上门走访,以“背对背”调解化干戈,更在涉外家事案中创下7天“云端”调解新纪录。在普法宣传的“第二战场”,她又是创意无限的“法治园丁”——参与制作普法短视频、参与策划“情景剧+模拟法庭”沉浸式课堂、带领学生“零距离”观摩庭审。16场校园宣讲、32篇公众号推文……她将“枯燥法条”变成“青春剧本”,让法治信仰如蒲公英般播撒在椰乡大地。
2024年,程婉婉获评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用行动诠释:青春最美的模样,是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颗少年的心。
张世全
扎根一线的航天“硬核卫士”
1990年出生的张世全,是蓝星(海南)航天化工有限公司设备战线的“定海神针”,作为设备管理部副部长,11年深耕一线,他以“螺丝钉”精神扛起特品保供重任。33次任务零失误的背后,是日均万步巡检的坚持,是高温高湿中创制的“分级管理+全员参与”设备运维模式,更是他自编“五懂五能五会”手册、搭建信息化系统的硬核创新。
面对设备突发故障,他敢啃“硬骨头”,在某次正值重要保供的关键时期,承担着核心生产任务的单台运行设备突发故障,且无备用设备可供切换,他从技术资料着手,反复推敲制定了自主更换的操作方案,在一周内,完成了自主更换,使装置顺利运行,圆满完成特品保供任务。
面对紧急情况,他选择做“逆行者”,当台风“摩羯”裹挟暴雨逼近,特品保供的“军令状”却刻不容缓,他带队连夜排查:逐一测试危化品储罐阀门、用沙袋封堵厂房“咽喉孔洞”、转移百余斤户外设备、为检修人员搭建临时安置点,筑起一道“钢铁防线”;而灾后复产更是一场“极限拉锯”,他除了布置当天任务,监督各作业点安全措施有效落实,还要测试300余台设备性能,连续30天“钉”在车间,才把厂区从废墟中“抢”回生产线。
张世全以“舍小家”的奉献,筑牢航天保供的安全防线,用行动证明:新时代航天青年的担当,是设备轰鸣中的坚守,更是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的热血与赤诚。
吴淑任
用青春写担当的基层“多面手”
1991年出生的吴淑任,是海南文昌东路镇的“全能战士”——他是田间地头的“厕所革命”推手,是耕地红线上的“粮田守护者”,是台风天里逆风而行的“生命摆渡人”,更是群众口中“比亲人还亲”的贴心人。从大学毕业投身基层网格员岗位,到2014年应征入伍淬炼成“优秀士兵”,再到退伍后扎根乡镇扛起武装、团务、防疫、防溺水等“千斤担”,他总说:“基层的事,桩桩件件连着百姓的心跳。”
台风“摩羯”中的生死竞速:2024年9月,超强台风来袭,他化身“铁人”连轴转——顶着16级狂风排查隐患,背起瘫痪老人蹚过齐腰积水转移,带领干部群众48小时内抢通27个村民小组“生命通道”,13天让全镇恢复供水、20天点亮万家灯火。灾后,他婉拒群众送来的礼品,只留下一句:“这是党员的‘分内事’。”
青春担当在泥土中闪光:从网格员到武装干事,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白天扛锹下田整治非粮化土地,夜晚挑灯整理退役军人档案;防溺水巡查时救起落水孩童,武装征兵季又变身热血“宣传员”。他手机24小时为群众开机,微信置顶的是“独居老人求助群”,却把自家孩子生病住院的消息设为“免打扰”。
吴淑任务,这位扎根海南乡镇12年的青年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一专多能、一心为民”的青春答卷。群众说:“有吴干事在,心里就踏实!”而他总摆摆手:“我不过是把根,扎在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有人扎根普法一线“种希望”
有人坚守保供一线“稳后方”
有人活跃基层一线“保民生”
……
青年们用行动证明:
青春没有天花板,
敢拼就能闪闪发光!
文昌团团喊话:
青春就要这么“燃”!
快来和团团一起:
为这些“宝藏青年”点赞吧!
END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有这样一位青年,用一尾尾游弋的观赏鱼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文昌蓬莱人温邦东,从普通技术员到企业创始人,从20平方米鱼池到7000平方米现代化养殖基地,这位年轻人用实力证明,小产业也能撬动大未来。
一、转型突围,品牌突破
2016年,在外积累五年水产养殖经验的温邦东毅然返乡,在牛桥村支起20平方米的鱼池。这个看似微小的选择,却成为改变乡村产业格局的起点。两年后,当“海南鱼之梦”的商标正式注册,这位85后青年用电商平台架起了深山鱼场与全国市场的桥梁。从直播间里的产品展示到物流体系的精准构建,传统农业与现代商业思维的碰撞,让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二、党员担当,共富同行
作为党员致富带头人,温邦东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他的养殖场成了露天课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更可贵的是,他总能用朴实的语言为农户算清“两本账”——展示科学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细数产业兴旺带来的社会效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让农户和贫困户重燃致富希望。
三、智慧渔业,创新突围
在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车间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水体环境,大数据平台精准调控着投喂节奏。这位新时代“渔夫”与科研院所携手,既培育着五彩斑斓的观赏鱼新品种,也孵化着智慧渔业的创新基因。当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开始出现在管理团队中,当5个就业岗位托起5个家庭的希望,温邦东的“鱼之梦”正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四、人才返乡,振兴可期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传统养殖到智慧农业,这位共产党员用十年光阴印证着一个真理——人才返乡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知识、技术与乡土资源的深度融合。在自贸港建设的坐标系中,无数个“温邦东”正在绘就这样的奋进轨迹,他们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青年人才的担当,让希望的种子在琼岛沃土上绽放出产业振兴的璀璨之花。
来源:市委人才发展局
发布于:北京市股市怎么申请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